“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0月27日下午,当北湖区委党校中青班学员李理将《苏东坡传》中的千古名句投映到大屏幕上时,报告厅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场由北湖区委宣传部主办、北湖区委党校承办的“喜阅北湖 月享悦读”城市书房学习分享活动,汇聚了中青班、科干三班及党校教职工共百余人,在深秋的午后共赴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盛宴。

经典与初心:在书香中坚定信仰
分享会上,三位中青班学员围绕“信仰与担当”主题,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刻解读与生动诠释。
李理以《在人生逆旅中,找寻光芒》为题,通过《苏东坡传》中苏轼三起三落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故事,阐释了“有为、豁达、深情”的三重人生境界。“这位北宋文豪在贬谪生涯中依然心系民生,在徐州抗洪救灾、在杭州筑堤、在儋州办学。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写下属于新时代的‘东坡堤’。”她的分享让学员们看到了传统士大夫精神与当代干部担当的隔空对话。
凡荣带来的《四世同堂》则将听众带回到抗战时期的北平小羊圈胡同。通过对祁老人守礼、天佑殉节、瑞全抗争、小妞子饿死等人物命运的剖析,她动情地说:“老舍先生用一条条平民命运线,编织出民族觉醒的必然。偷生换不来尊严,唯有反抗才能赢得复兴。”当她说到“胜利日终于到来,可小妞子却永远闭上了眼睛”时,现场陷入沉思。
陈静分享的《红岩》,将许云峰、江姐等革命烈士的形象重新呈现在听众面前。“‘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这句话穿越75年时光,依然滚烫。”她补充道,这部小说发行量已超1000万册,被译成十多种文字,“红岩精神”更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当大屏幕上浮现“11·27”大屠杀烈士名单时,不少学员眼含泪光。

理论与现实:在思考中深化认识
区委党校教师龙炜琳带来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从理论层面引发了深度思考。她指出:“恩格斯的这部经典以‘两种生产’理论为基础,系统揭示了家庭形式随着私有制出现而演变的规律,并论证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番分享为学员们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
科干三班吕建良则从《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出发,探讨了当代家庭教育困境。“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强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父母不应仅着眼于纠正行为,而应优先修复情感连接。”他的分享让在座的党员干部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更深的体会。
理想与实践:在坚守中彰显价值
区委党校教师丁洁旺分享的《世上为何要有图书馆》,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实践之路。“这本书记录了杨素秋教授在西安碑林区挂职期间,从零开始筹建图书馆的真实经历。它深刻揭示了商业逻辑与公共文化价值的碰撞,叩问了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存在意义。”这一分享在现场引起了强烈共鸣。中青班学员蒋果晋在互动环节激动地说:“特别巧合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正是我的大学老师。书中关于图书馆存在意义的阐述,成为我选择扎根基层的重要指引。在我心中,图书馆从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温暖的精神港湾——就像杭州图书馆接纳拾荒老人的故事,恰是它最动人的注脚。”
传承与使命:在铭记中砥砺前行
区委党校教师罗馨分享的《冷月无声:吴石传》,将一段隐秘而伟大的历史娓娓道来。“吴石将军从抗日儒将到秘密战线英雄的转变,源于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在台湾期间,他冒险送出关键情报,最终壮烈牺牲。这部传记展现了一位革命者的家国情怀和坚定信仰。”
科干三班刘礼雄带来的《品读红色家书 传承精神力量》,则通过杨开慧的家书展现了革命者的柔情与坚贞。“这些在故居修缮中被发现的家书,因收信人已逝而未能寄达。1930年,29岁的杨开慧拒绝与毛泽东脱离关系换取自由,选择英勇就义。这些文字,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最真实的情感世界。”

感悟与展望:在交流中凝聚共识
分享会现场气氛热烈,穿插的有奖问答环节更将活动推向高潮。学员们争相发言,畅谈感悟。
中青班学员梁虎表示:“这次活动让我的思想得到了洗礼。其中《苏东坡传》让我感受到豁达的人生态度,《红岩》则让我坚定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足以战胜任何困难。”
分享者凡荣在会后感慨:“作为分享者,我深感荣幸。无论是苏东坡的乐观,还是吴石将军的奉献,都将化作激励我前行的精神力量。”
据悉,北湖区将持续深化“书香北湖”品牌建设,将“品读经典”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正如活动主办方所言,要将今日所学化为脚下力量,用实干实绩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北湖答卷”,让经典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让初心的力量浸润每个人的心田。
来源:融北湖
作者:李明
编辑:何红桥
本文为北湖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eihuxinwen.cn/content/646954/62/15385689.html